*晴周雪晶
通讯员
来源于受访者
图片
王宇露张紫雯
编辑
(本文为校园媒体实践课程投稿作品)
年,恰逢建*周年,在学校宣传*员事迹的要求下,有着68年*龄的老*员*灼仁对自己前88年的人生做了一个总结。18岁决心参*,从高炮部队到地对空导弹部队,*灼仁在部队度过了32年,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3次。转业后,*灼仁来到广西农学院(年更名为广西农业大学)组织部任职,很少人知道他的故事。“过去的事情没想过要往外讲,所以这里的人都不知道我。”
离家:革命的种子发了“芽”
*灼仁的故乡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处,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据*灼仁回忆,自己从小就受到革命的影响。-年,*灼仁在村里的东观小学读书,两任校长都是中国共产*的地下*员。年6月,因成绩优秀连跳两级的*灼仁从小学毕业,却因为家里穷无法继续供他上学,只能回家耕田织布,补贴家用。
当时,梅州还没有解放,东观小学的校长在村里的晒谷场开了夜校,利用晚上时间免费为农民上课,教他们业务和文化的同时也在暗地里做*的工作。*灼仁听闻不用交钱也可以听课,就去了夜校。白天耕田织布,晚上去夜校上课,学革命道理,听红*的故事,革命的种子从此埋在了*灼仁的心间。
年, 战争爆发,国家面向全国征兵。*灼仁和哥哥都动了应征入伍的念头,两个人都报了名,最后乡*府看中了身材高大一些的*灼仁。
得知这个消息,*灼仁的父母却高兴不起来,甚至好几天没吃下饭。*父*母对去当兵的印象还停留在没解放前,那时国民*强制征兵,“送去战场就等于送去当炮灰”是人们的共识。
看见父母的愁容,*灼仁也有过动摇。母亲岁数大了身体不太好,家里的姐姐们早早嫁到了别人家当童养媳,给母亲倒尿盆的活儿一直是*灼仁来做。“去当兵的话,父母要是有个伤风感冒我也没办法照顾。”但想起自己从小听过的革命故事,*灼仁最终还是选择了遵从内心的选择,把照顾父母的重任交接给了哥哥。
*灼仁所在部队寄给其父亲的立功喜报
年6月9日,是*灼仁正式入伍的日子。“一大早,村里人就来到了家里,给贴上了‘光荣之家’的牌匾,还给我爸妈戴上了大红花。”提起七十年前的这一幕,*灼仁还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了自豪的神情。
直到村里人送来的红鸡蛋把*灼仁家里仅有的一大一小两个锅堆满,又一路敲锣打鼓把他从村送到镇上,*灼仁的父亲脸上才终于有了点笑容,感叹:“原来现在当兵这么光荣!去吧去吧去吧!”听见这话,*灼仁也松了口气。
坚守:入伍32年,部队是另一个家
一开始,读过四年书“有些文化”的*灼仁被分配到了高炮部队,随后在年被调去了北京*区空*地对空导弹4师24团。
期间,*灼仁参与了 、抗美援越战争。“我很幸运,参加了两次与美*作战的残酷战争却没有牺牲”,*灼仁回忆道。
在抗美援越战争中,*灼仁落下病根。当时,*灼仁所在部队的阵地被美*飞机发射的“百舌鸟”反辐射导弹轰炸,导弹爆炸点离*灼仁当时所在的掩体很近,强烈的爆炸声把他震晕了一瞬,耳朵也因此被震伤,出现了短暂性耳聋的症状。后来经过治疗,*灼仁基本恢复了听力,但还是留下了后遗症,耳朵听力一直不好,且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差。现在,*灼仁的听力已经严重退化了,即使佩戴了助听器也仍需旁人加高分贝或爱人靠近重复一遍才能听清。
*灼仁参加抗美援越所获奖状
18岁参*,从普通战士到师*治部副主任,*灼仁在部队中一路成长。部队生活成了*灼仁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妻儿的家反而像是他暂时“歇脚”的旅馆。每次休假,还没到要求返回的时间,*灼仁就按捺不住要走,“不到时间,心和脑子就飞回部队去了”。
让*灼仁如此心心念念的,是部队里自己所带的兵。“进了同一个部队,就是亲人,就是兄弟。”看着自己手底下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灼仁联想到18岁离家的自己,将心比心,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把他们照顾好。
当时,*灼仁担任*治指导员的空*高射炮师团三营8连奉命驻守在广州市越秀山公园的无名高地。年,国家经济进入困难时期,很多人吃不上饭,*灼仁就带领连队开展了副业生产自救。种菜、种玉米、种红薯,养鸡、养鱼、养猪。虽然是困难时期,8连的生活却过得相当好,不愁温饱,还能做到每个月杀头猪,战士们都非常高兴。
山上卫生条件不好,蚊虫又多,担心战士们睡不好的*灼仁就养成了每天晚上巡逻的习惯。战士们经过一个白天的训练,晚上累得呼呼大睡,但睡觉又不老实,总爱把脚伸到蚊帐外面。夜里,*灼仁的“任务”就是挨个给他们夏天挪脚,冬天盖被。
*灼仁(左二)与战友的合影
“*和人民把照顾他们的重担交给我,我就要把这个担子挑起来,不会让它滑下去。”*灼仁的话夹带着浓浓的广东口音,里头的坚定却冲破了语言不通的限制,让人听得分明。
返程:从“大家”回到“小家”
但对于妻儿,*灼仁是有愧的。
*灼仁和妻子邱梅英是同一个地方的人,两家在他们结婚之前就已经相识,互相知根知底。*灼仁随着部队进入越南抗美援越时,两人已经结婚,并育有四个儿女,最大的9岁,最小的1岁。*灼仁在前线与敌人浴血奋战时,邱梅英一人在广州抚养孩子。
这期间,邱梅英挑起了养育子女的家庭重担,更承受着丈夫杳无音讯的精神负担。邱梅英心里清楚,打仗就意味着有牺牲。正因如此,在年6月*灼仁离开广州后,她心里从未停止过担心。因为操劳过度、担心过度,邱梅英患上了胃病。后来,胃病发展成为严重的胃下垂,1米65个子的人,体重消瘦到只有40多公斤。
“我的*功章应该有她的一半”,说到这里,*灼仁轻轻拍了拍坐在一旁的爱人邱梅英的手。
*灼仁与爱人邱梅英的合影
年,*灼仁的小儿子出生了。但此时邱梅英刚复工,只能把小儿子交给外婆帮忙带。后来小儿子长到了6岁,被外婆送去部队和*灼仁一起生活,才第一次见到父亲本人。外婆让他叫“爸爸”,他张了张嘴,最后脱口而出:“解放*叔叔。”
“我当时无比心酸”,*灼仁说。
“小儿子小时候很可怜”,邱梅英在一旁补充,“在部队呆了近10年,经常吃不上饭,因为他的父亲作为干部科科长要到部队考察干部工作”。
后来,邱梅英进了广西民族印刷厂工作,三个儿女也跟着来到了南宁读书,其中,儿子就读于当时的南宁铁路第一中学。
青春期的男孩大多调皮好动,一次,*灼仁的儿子和一帮同学偷偷翻过学校的围墙,到隔壁的南宁市铁二中学打篮球。中途,他们一行人因场地问题与在场的另一队人起了争执,打篮球变成了吵架。派出所的民警在询问过程中得知他没有参与其中,就让他回家了。
邱梅英担心日后丈夫得知此事会埋怨自己没有带好孩子,干脆主动给*灼仁写了信,告诉了他儿子的情况。看完妻子的来信,*灼仁心里不好受,作为一个父亲,总是在子女的教育中角色缺位,加上“年纪逐渐大了,耳朵听力也越来越不好”,就产生了转业的想法。但对部队的感情让他犹豫再三,也下不了决心。最后他把信件拿给上级看,上级劝他遵从内心的想法,他才做了决定。
年1月,*灼仁成功转业到广西农学院工作,回到了家庭中。
如今的*灼仁已经88岁,老伴邱梅英86岁,他们有了一个重孙和一个外重孙女,四世同堂。过去的*灼仁将一颗心全放到了部队里,现在的*灼仁喜欢和爱人牵手一起去食堂。
战火硝烟弥漫的日子早已离他们而去,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却依旧留在*灼仁的脑海里。“我是从硝烟战火中走过来的老兵,有着深深的*人情怀。”他说。
欢迎向我们投稿:xidaxinchuanm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