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如何养脾胃
TUhjnbcbe - 2021/4/14 16:18:00

我小时候挑食非常严重,不吃鱼,不吃肉,不吃绿色蔬菜,只爱吃软软的含淀粉较高的食物。每次妈妈准备做饭的时候,厨房就成了我和妈妈的战场。其实妈妈的厨艺在我们当地还是很受夸赞的,于是身边的人都说我挑食是妈妈惯的。直到上大学我学了中医之后才知道,根本原因是脾虚造成,因为脾虚运化不动那些肉食,身体就会本能的排斥。

脾在中医里被称为“后天之本”,什么是后天呢,就是我们从母体出生以后。从我们进食第一口奶开始,我们的脾胃就开始工作了,所以脾胃问题常常伴随人的一生。

当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之后,就需要从外界获取食物来养自己的脾胃,进而化生为气血,让自己长得更高、更壮。刚出生一周的宝宝胃只有葡萄大小,容量是非常小的,而且呈横位,吃多了容易吐奶,吃少了饿的哇哇哭,所以宝妈们就特别辛苦,不分昼夜的喂养自己的宝宝。等到宝宝六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了,有的妈妈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不饱或者营养不够,每天变着花样给宝宝尝试各种各样的食物,宝宝幼小肠胃每天承受着各种各样的负担,慢慢的舌头上出现厚厚的白苔,便秘,呕吐,甚至因为吃的太多太杂而出现肠绞痛。

“脾胃弱则百病生”,宝宝出生后,各个脏腑还未发育完善,机体的功能还不强大。最明显的就是脾胃不强大,容易出现厌食、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后天父母的喂养不当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为人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就要掌握科学的喂养方法,从小养护好孩子的脾胃。

成年人的脾胃虽然功能都已经发育完善,由于如今食品安全的现状问题,以及个人工作、生活原因,饮食的不规律、不节制、不干净、情绪压力大、药物副作用等造成脾胃负担较重。门诊许多女性患者大多面色较*、脸上长斑、胃口不好、腹胀、睡眠较差、大便不畅、月经量少等,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较差,做事总容易疲劳乏力,这些问题都与脾胃受损有密切关系。

中医里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接受我们吃的饮食物,脾主要把饮食物运化成气血。当然中医的胃跟西医的胃严格地讲还是有一定差距,西医的胃是一个解剖的具体器官,而中医的胃包括了相关消化器官,像十二指肠、胰腺、胆囊、胆管以及肝脏都跟胃有关。那么哪些原因会损害到我们脾胃呢?

第一、从饮食来讲,口味偏好会对我们身体造成影响。例如吃盐比较重的人,不仅心火比较亢盛,容易引起高血压、甲亢等,还会造成胃粘膜的分泌过度,慢慢的形成胃粘膜的萎缩而形成慢性胃炎;还有的因为工作应酬原因长期喝酒,酒是属于辛辣刺激之品,最损耗我们的脾胃,对我们胃粘膜有很强的刺激。还有的人因为工作繁忙,长期点外卖或者长期吃快餐,造成经常胃痛、腹泻,甚至诱发身体其他疾病。

为什么大病之后,医生在医嘱上都会强调清淡饮食,注重营养。这个营养并不指的是大鱼大肉,而是我们脾胃能够消化吸收,转化为气血的部分。吃的再丰盛,脾胃运化不动,残留在体内也是代谢废物。而生病之人,我们的气血多用来对抗病邪,往往正气比较虚弱,脾胃无力运化饮食物,我们为了顾护脾胃,就要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帮助身体恢复正气。

第二、情绪也会造成胃病,很多人在生气时候,往往气的不想吃饭。其实这就是中医常常提到的肝气犯胃的表现。在我小时候,我的父亲总是说不要在饭桌上批评孩子。因为吃饭的时候跟孩子聊学习、聊成绩甚至批评孩子,很容易造成孩子*气不吃饭,即使勉强吃饭也容易消化不良;思虑过度也会伤脾胃,过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体力劳动者比较多,辛苦劳作之后,体力的消耗较大自然胃口较好。现在的工作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特别是公司的白领,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大脑高速运转,到了饭点也不觉得饿,吃多了还不容易消化,久而久之就造成慢性胃炎。

第三、我们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我们饮食也顺应这个规律。民间有句俗语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很多人就很困惑,夏天这么热,不吃点西瓜、冰淇淋解解暑,怎么还要吃姜呢?因为夏天所有的阳气都是浮盛在外的,反而地下的水很凉;冬天外面天寒地坼,而住在地下窑洞的人却感觉到很温暖。对应到我们人体也是这样的,夏天我们的皮肤感觉很热,但是我们脾胃处于虚寒的状态,适当的吃点西瓜解暑不要紧,如果吃多了就很容易拉肚子,所以古人就建议我们喝点姜茶,祛除胃中寒气。冬天人们习惯吃牛羊肉温暖身体,吃多了反而容易上火,这就需要萝卜来滋阴降火。所以我们的饮食也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春天多吃芽类,鼓动人体的生发之气;夏天易胃寒,要吃温性的食物;秋天容易干燥,多吃当季的水果;冬天吃土豆、红薯等长在地下的作物。按照季节、时令饮食,吃的不仅是物质,还有食物本身生、长、收、藏的能量。

对于脾胃问题,中医是如何调养的呢?

第一、从中药进行调养:《金匮要略》里有一个经典名方,叫枳术汤,仅仅两味中药,白术健脾,枳实行气,两者相配正如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说,“脾虚气滞,不能磨食,而饮食易伤,故中脘痞结,谷少肌消焉”,可见脾胃虚弱定会影响食欲,而用上枳术丸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对于胃下垂、胃扩张的患者可以患者可以通过补中益气丸升补脾阳;针对小孩积食可以用陈皮、鸡内金、焦三仙、莱菔子、太子参等配伍使用;而长期需要做办公室的白领可以喝点茶饮,用山楂、陈皮泡茶喝,健脾消食;对于胃火比较旺,总是容易饥饿,牙龈发炎朋友,如果单纯胃火重的可以用金银花、菊花、夏枯草等清上焦火的;对胃寒的,可以吃红糖姜茶,温补脾胃。

第二、从饮食上进行调养:中医讲五谷为养,谷物实际上就是植物的种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生发之性。种子里包含着最精华的东西,种子本身的蛋白质结构和其他部位的蛋白质结构完全不一样。我们吃种子就是把种子里面的物质能量,转化为自己的精气神。五谷之中,最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就是小米,煮小米粥时最好煮的黏黏稠稠的,把小米上面的米油熬出来,这是最滋补脾胃的,特别适合孕妇产后及小孩、老人服用。现代很多人选择吃肉、吃菜,而不吃主食,这是颠倒主次的一种做法。吃五谷的人性格大多很平和,很通透,“食谷者慧”。同时《*帝内经》还讲了“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可见不管肉类、水果、蔬菜都是补充的作用,有则锦上添花。

第三、在经络理疗方面:胃经属于多气多血的经络,胃经上的足三里是大补气血的一个穴位。我们经常可以艾灸足三里穴,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俗话说“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指的就是通过化脓灸来刺激足三里穴;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是脾脏的精气输注于背部的位置,与脾直接相连,所以刺激脾俞穴可以帮助恢复脾的功能。还有个重要的穴位就是在身体腹部的中央叫中脘穴,对改善脾胃功能很有帮助。结合西医解剖位置,上脘相当于贲门的位置,中脘相当于胃的位置,下脘相当于幽门的位置,所以中脘穴是改善脾胃功能的关键穴位。

第四、在情志调理方面:保持内心的平和,大怒、大喜、大思、大悲、大恐都不适合,都对脾胃有影响。《*帝内经》在精神调养方面告诉我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精神内守则能使人体真元之气充盛,气血和顺,阴阳协调。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各种纷纷扰扰,生活中总会有喜怒悲欢,我们又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平和呢?我自己常用的方法是,在投入做一件事情之前会读《清静经》,放下无谓的执念,让世界变得安静,让灵*变得轻盈,让自己变得更加专注。其次是通过瑜伽、冥想等方式,达到身心灵的统一,让我们呼吸更加深长,让我们内心更加宁静。

脾胃是连接脏腑气机升降的重要枢纽,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从古至今,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顾护脾胃。而我们作为自己身体的主人,有什么理由不去爱护自己的脾胃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如何养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