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易筋经十式卧虎扑食势 [复制链接]

1#
北京有哪间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制图:吕智程,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适宜人群

习练本招式有助于缓解胃下垂、胃痛、胃胀、呕吐泛酸、口臭、肠鸣腹胀、腹泻、中风偏瘫后遗症、心情抑郁、失眠、腰肌劳损等疾病。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骽相更。

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

鼻吸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

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两脚分蹲身前倾,一屈一伸腿交替。

昂头挺胸前探身,腰背伸直要平整。

调理呼吸气息和,指尖着地来支撑。

宁神活气真快乐,既能健康又养生。

本招式重点锻炼经筋

足阳明经筋

起始于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结于足背,斜向外行加附于腓骨,上结于胫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又向上沿胁部属于脊;其直行的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之筋结于外辅骨部,合并足少阳经筋;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结于大腿部而聚会于阴器。再向上分布到腹部,至缺盆处结集;再向上至颈,夹口旁,合于鼻旁颧部,相继下结于鼻,从鼻旁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经筋为“目上纲”(上睑),阳明经筋为“目下纲”(下睑)。另一分支之筋,从面颊结于耳前部。

本招式能够调理足阳明胃经,经常习练可以使胃、脾、心、小肠处于健康的状态。

相关经筋疾病

足中趾及部支撑不适,拘紧疼痛,足部僵硬不舒适,股前拘紧疼痛,前部肿,插气,腹部筋肉拘紧,向上牵制到缺盆和颊部,会突然发生口角歪斜,如有寒邪就会牵引眼睑不能闭合如有热邪则筋松弛使眼睑不能睁开。

预备式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屈,调整呼吸,凝神静气,排除杂念。

虎步桩

左脚向前迈一大步,右脚跟拾起,脚尖着地。

左卧虎扑食

两臂垂于体前,两掌十指撑地,俯身、拔脊、伸腰、沉胯、昂头。此处为定式,需要保持三个呼吸以上。

动作要领

根据个人的条件,可逐渐减少撑地的手指,最后只留拇指。在少林功法中被称之为“一指禅”。

虎扑动势

吸气,身体前俯,用暗劲拉伸脚尖到下颚;呼气,指掌前推,身体向后。

动作要领

往返动作呈波浪起伏状,紧贴地面,两肘和两膝伸直时不可硬挺,忌用力过猛,应蓄力待发,吸收呼推,切忌屏气。

结束式

调匀呼吸,收足呈八字步,缓缓起身,双手收回于体侧。右式动作与左式方向相反,姿势相同。

小编说

本招式主要调节胃、肠、脾脏的功能。同时锻炼身体协调性。

练功功解

此招式力度和幅度都较大,是本套功法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要注意动作的规范和神韵。至于身体反弓状的幅度和弓步的大小,以及身体的高度和指用力的强度,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以接近自身生理极限为宜,切不可过于用力。

每一次桩式练习后,手指会出现热胀、胖大之感,这时可以活动手指,双手相互搓揉,深呼吸几次,严禁练功后用凉水洗手。常练此动作,足阳明经筋循行部有通畅感。

养生之道

辰时吃早饭,养胃消化安

本招式对应足阳明胃经,时间是辰时(7点~9点)。此时足阳明胃经经气流注最旺。人在辰时,人体和精神正处于第一个高峰阶段,是养胃经的最佳时机,宜在8时之前进食,有利于消化吸收。早餐以温和养胃的稀粥、麦片、面食为宜,八分饱即可,早餐要冷热适宜,过于燥热容易引发嘴唇干裂、口舌生疮等问题,更不可不吃早餐,否则会引发多种疾病。饭后稍坐或稍躺五六分钟,饭后、睡前可以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环摩若干圈,完毕搓热双手按摩小腹,然后缓行百步。有胃病的人饭后不宜运动,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开始工作,或者慢步行走,也有助于消化。

平时应该常食用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豆、谷物、扁豆、薏苡仁、山楂、香蕉、大枣、板栗及猪瘦肉、牛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

补益脾胃的中草药有人参、茯苓、*芪、白术、甘草等,与食物配制成药膳效果更佳。

心理剖析

本经在心理上代表个人的学习、理解与说话的能力。如果胃气正常在情绪上表现为活泼开朗,乐观进取;行为上表现为行动敏捷,学习力强,反应快,多才艺,善交际。

如果胃气阳实,那么在情绪上表现为神经紧张,性急,思绪纷杂;行为上喜交友,追求新奇,说话做事又急又快。如果胃气阴虚那么情绪上会表现多思多梦,神经质;行为上患得患失,多疑善变。

本招式问答

问题一:什么叫“胃气”?

回答:自《*帝内经》以来,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胃气。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提出“人以胃气为本”(《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就是强调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胃气的基本概念存在多种说法: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如《中医基础理论》(函授)教材说:“胃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这些功能和特性的统称,谓之胃气。”其二,指脾胃的消化功能。“人之胃气,即土气也。”(《景岳全书·论脾胃》),脾胃共居中焦属土,在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这个作用便是胃气的作用。因此说,“胃气”是脾胃共同生理功能的概括。其三,指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有从容和缓之象。“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就是此意。以上诸说不一,但皆称之为“胃气”者,无非是强调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作用的重要性。《中国医学大辞典·胃》说:“胃气,胃中运化水谷之精气也。”脾与胃相为表里,一脏一腑,一运纳,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过程。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运胃纳,是相互协作的,二者缺一不可,无胃之受纳,则就无脾之运化;若无脾之健运,则胃就难以受纳。因此,“人以胃气为本”之“胃气”,是指脾胃之气,以及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之精气,这是脾胃同为后天之本的生理基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