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疼胃,胃也会ldquo疼rdqu [复制链接]

1#

胃,是我们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

我们是不是可以大快朵颐

但很多人以为自己是“不锈钢”胃

没有好好保护

以至于只能对眼前的美食望眼欲穿了..

自查脾胃健康!

①脸色是否发*

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即脸颊发*、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

②鼻头是否发红

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

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③口唇是否无血色、干燥

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④睡觉时是否流口水

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

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⑤是否便秘

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⑥睡眠是否不好

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⑦精神状态是否不佳

脾胃运化失常,容易导致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相反,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得到滋养,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胃会越撑越大?

几年前网上的“大胃王”吃播曾风靡一时,有一拨人为了挑(huo)战(de)自(liu)己(liang),使出洪荒之力吃下三四个人的饭量,我们不仅怀疑,胃真是会越撑越大吗?

我们先了解下胃的生理!

我们的胃,也叫胃囊,最外层的胃壁是由好几层肌肉组织构成,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胃囊扩张后能容纳食物的量称为“胃容量”。一般来说,人在完全空腹的时候,胃容量大约有50-毫升;正常吃饱饭之后,胃容量则可以达到~毫升。换言之,人在空腹和饱腹的情况下,胃囊大小差异可高达20倍。

胃囊大小可能会随着进食量改变,但是胃容量却不会发生变化。

当食物吃进去时,胃囊会慢慢变大,同时我们的胃内腺体分泌增加、蠕动增强,让食物在胃内充分和胃液混合(食物变成食糜),好在接下来的肠道中吸收。

只要当食物排空,消化完全后,胃就又会恢复原来的形态,此时的胃会维持在一个轻微收缩的状态。

因此,吃多了,胃会出现暂时性的变大,但胃容量却不变,而饿几顿,胃也并不会减小。就像气球,吹气后会慢慢变大,但只要将气放走,它会变成原来的样子,却不会变得更小。

吃不对,胃难过!

有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随便吃;有人为了减肥,很少吃……做人不能那么任性,不是你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吃多少吃多少的,要考虑一下胃的感受,否则,胃一旦开始“反击”,就遭殃了……

吃太多→胃肠功能障碍

长期暴饮暴食,胃壁肌肉就会被撑薄,弹性就会下降,可能会导致胃动力减弱,胃下垂、胃无力等胃肠功能障碍;另外,吃太多还会挤压到其他内脏器官,如横膈膜、心脏、肺部等,影响脏器正常工作。

吃太快→吸收困难

我们日常吃的大多是细粮,吃饭速度过快,一方面是咀嚼不够,容易增加胃负担;另一方面,人很容易吃撑,另外,细粮相对粗粮升糖更高,速度更快,吃得多,血糖就更容易升高了!

长期饥饿→黏膜腺体萎缩

长期饥饿缺乏食物会导致胃酸不足,影响食物的消化,同时粘膜腺体由于失用,可能出现粘膜腺体萎缩的情况;另外,缺乏食物的刺激,胆汁长期滞留在胆囊中,容易诱发胆结石。

有姐妹问胃不好能吃辣嘛?具体详情请猛点??吃辣会毁了胃,伤了“菊花”,还是大有裨益?

养胃这些功课不能少!

中医讲,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养胃气、预防调理才是首选之策。

1.饮食习惯调整

最重要一点就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规律和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少吃粗糙、刺激性强的食物。

进食时候注意细嚼慢咽,因为进食时会分泌出唾液,让唾液与食物充分搅拌,从而帮助消化,还能对胃黏膜产生保护作用,故进食时细嚼慢咽也是一个养胃护胃小窍门,对于肥胖人士还能起到减少摄入的作用。

生活饮食中可以多吃粗粮、山楂、砂仁、大麦等健脾养胃型食物,还可以做以下食疗调理肠胃。

砂仁猪肚汤

材料:砂仁5-10克,少许姜片,猪肚1个。

做法:将洗净的材料一同放入瓦煲煲两小时,加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理气温脾,行气醒胃。

为方便“打工人”养胃与打工互不影响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款

现成的,直接泡水的

养胃茶包

原价98

大医本草悟7月2日秒杀价58两盒!

(补链接)

2.按摩穴位

积食时按摩中脘穴、下脘穴、足三里能起到消食,助消化的作用。

中脘穴: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处。

方法:用食指、中拇指及无名指并拢(或以拇指)按压中脘穴约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按揉2分钟。

下脘穴:前正中线上,肚脐往上约3横指宽处取穴。

方法:用食指、中拇指及无名指并拢(或以拇指)按压下脘穴约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为佳。

足三里:穴位于我们的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寸筋间之处。

方法: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次左右。手法可略重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