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临床带教案例肩颈酸沉 [复制链接]

1#

真正的体态并非肉眼可见,需要细腻的触诊才能“看见”,而患者的症状也远非她的描述那样浅显,内在的关联需要用心去领悟。

一周前接诊了一位“有趣的”患者,60岁女性,主诉肩颈酸沉,颈椎活动难受,肩屈时大椎附近痛。

这种肩颈症状的患者其实很常见,但这位阿姨的特点在于肩颈区域酸沉的感受异常明显,在做动作激惹时,因为酸沉感强烈,表情的化明显。

关于肩颈区域症状的辩证??

治疗师要分辨颈肩部症状是源自内脏牵扯,还是仅仅由于颈椎的局部结构紊乱,个人总结了这么一些区别,

①患者虽然主诉颈椎痛,但颈椎活动度正常,无论是屈伸、侧屈、回旋,活动幅度足够且双侧对称,这种类型的疼痛患者基本为内脏源性。因为内脏源性的疼痛症状为内脏→外周肌骨的筋膜牵扯路径,关节本身并没有结构问题,虽然来自于远端的内脏筋膜牵扯形成了症状,但并未让关节本身活动度受限。

②患者主诉疼痛,并且伴随活动受限,例如颈椎右回旋正常,左回旋到30°就出现颈椎中段痛,这种双侧对比差异明显可以作为局部结构紊乱的特征。

③患者对于症状的描述,也会帮助治疗师判断治疗方向,当患者描述疼痛来形容症状时,大概率为局部结构紊乱所致,当患者用酸沉、沉重等词来描述时,大概率为脏腑筋膜的牵扯,当患者描述牵扯感、受限感时,多为远端筋膜牵扯到局部所致。

④当然也存在外周筋膜+内脏筋膜同时出现结构紊乱的情况。

针对这位老年患者的问诊+触诊查体后,发现贲门区域高张力,肝曲高张力,肩颈斜方肌区域高张力,选择的治疗为内脏筋膜手法+肩颈区域的筋膜手法,针对性的调整贲门区域张力和斜方肌张力,二者对于疗效的比重为8:2,即内脏筋膜手法占了绝大部分作用。

第一次治疗后,患者描述肩颈区域酸沉的症状改善一大半,对于这种症状应该持续的观察,第二天、第三天、一周后、一个月后的疗效。

治疗手法如下方视频↓

尤其需要注意的,在治疗过程中针对贲门区域的手法,并非像往常一样向上托起胃体,而是向下牵拉贲门时,达到了更好的松弛效果。

摆位进阶手法中,托胃手法包括了“向上”+“向下”的手法,或者从本质上说,摆位的方向本身就是朝着组织“松弛”的角度,没有固定的角度。

那么就这名患者而言,托胃方向向上效果不佳,托胃方向向下效果很好,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哪?

这里我们需要去了解贲门附近的特殊解剖构造,①贲门位于胸骨剑突下方偏左侧,为胸腔和腹腔交界处,胸腔内为负压,向上牵拉贲门括约肌,腹腔的压强为正,因重力原因向下牵拉贲门,这种生理结构决定了贲门会一直受到上下机械应力的牵扯,②再者,食道穿过膈肌裂口,裂口周围有肌肉和纤维结缔组织,弹性良好可以保障贲门的闭合状态,呼吸形成永久性的膈肌运动会影响到贲门的状态,可能会导致裂口附近的结缔组织张力、弹性发生变化,食管组织也可能会因膈肌撞击而被拉伸和磨损,进一步导致了贲门的不稳定性,③此外,迷走神经、膈神经、腹腔神经从,胃体的状态,腹膜的状态,肝脏三角韧带的钙化等等,都有可能会影响到贲门的状态。(本文我们仅讨论机械应力导致的贲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正常情况下,整个胃体位于膈肌下方,一旦贲门括约肌附近的结构出现混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症状/p>

①常见的胃下垂,胃整体向下移动,胃体的垂直长度增加,这种类型的患者表现为容易饥饿,但少量进食后就出现饱腹感,也会牵扯到肩颈区域酸沉感,老年人中常见胃下垂,治疗手法为摆位进阶技术中的托胃手法。(可参考以前的文章临床带教案例-肩颈酸胀)

②贲门括约肌和一部分胃体会向上穿过膈肌进入胸腔,即胃食管空疝,这种类型的手法治疗适合贲门括约肌向下牵拉手法,即这名老年女性患者的手法治疗手段。到这里大家的思路应该会豁然开朗。

两种类型的括约肌功能混乱,症状相似,但内在因素和治疗手法却大不相同。

治疗三天反馈如下↓

这种内脏源性的症状,不管怎么对肩颈区域的筋膜结构进行松弛,症状都无法解决,治疗的秘诀就在于观察到人体内结构的紧密联系。

我是李立,一名热爱手法治疗事业的基层治疗师,欢迎各位老师私信沟通,也可以线下交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