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啥病能艾灸看后吓一跳太全了,值得珍藏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s://m-mip.39.net/nk/mipso_5777895.html
看看你记住多少: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来源/医学之声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2、感冒(普通感冒)3、麻疹(麻疹)4、风疹或风痧(风疹)5、水痘(水痘)6、白喉(白喉)7、百日咳(百日咳)8、烂喉丹痧(猩红热)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10、肝热病(急性病*性肝炎)11、肝瘟(急性病*性重症肝炎)12、痢疾(细菌性痢疾)13、湿阻或伤湿(湿阻)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16、温*发斑或瘟*发斑(斑疹伤寒)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3、寸白虫病(绦虫病)4、囊虫病(囊虫病)5、包虫病(包虫病)6、丝虫病(丝虫病)7、*胖病或*肿病(钩虫病)8、蛔虫病(蛔虫病)9、蛲虫病(蛲虫病)10、鞭虫病(鞭虫病)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5、多寐(发作性睡病)6、不寐(神经性失眠)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15、风厥(过敏性休克)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18、痰厥(痰阻性晕厥)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20、酒厥(急性酒精中*)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呆)28、颤病(震颤麻痹)29、口僻(面神经麻痹)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32、颅脑痈(脑脓肿)33、脑鸣(神经性脑鸣)34、晕动病(晕车症)35、头部内伤(颅内血肿脑震荡)

第四章心系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类)1、心痹(风湿性心脏病)2、心衰(心力衰竭)3、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心瘅(急性病*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5、心悸(心律失常)6、胸痹或心痛(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7、厥心痛或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8、高原胸痹(高原病)9、心厥(心源性休克或昏厥)10、支饮(渗出性心包炎)11、风眩(高血压病)11、虚眩(体质性低血压)12、蓄血病(血紫质病)13、血劳(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14、髓劳(再生障碍性贫血)15、紫癜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16、血溢病(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17、恶核(恶性组织细胞病)18、血脱(失血性休克)19、液脱(脱水或失液性休克)

第五章肺系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呼吸系统疾病类)1、肺热病(急性肺炎)2、暴咳(急性气管-支气管炎)3、久咳(慢性气管-支气管炎)4、哮病(支气管哮喘哮喘型支气管炎)5、肺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6、肺络张(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慢性化脓性炎症)7、肺痿(肺不张肺纤维化肺硬变矽肺肺梗塞)8、肺痈(肺脓肿)9、肺痨(肺结核)10、肺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1、肺水(肺水肿)12、肺厥(肺性脑病)13、肺衰(呼吸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14、尘肺(矽肺石棉肺蘑菇肺)15、悬饮(胸腔积液)16、干胁痛(干性纤维性胸膜炎)

第六章脾系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消化系统疾病类)1、呃逆病(膈肌痉挛胃神经症)2、膈疝(食管裂孔疝)3、食管瘅(反流性食管炎)4、食管痹(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食管神经症)5、食管癌(食管癌)6、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7、胃瘅(急性胃炎)8、胃痛(慢性浅表性胃炎)9、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10、胃胀(慢性肥厚性胃炎)11、胃缓(胃下垂胃无力症)12、食瘕(十二指肠壅滞症急性胃扩张)13、胃反(幽门梗阻幽门痉挛)14、胃癌(原发性胃癌)15、饥厥或食厥(低血糖症倾倒综合征)16、伤食(消化不良)17、厌食(神经性厌食)18、食亦(神经性贪食)19、胃石(胃结石)20、胃饮(胃肠积液)21、类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急性胃肠炎)22、暴泻(急性肠炎)23、久泄(慢性肠炎)24、大瘕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5、伏梁(局限性或节段性或肉芽肿性肠炎)26、肠瘤(胃肠息肉)27、肠癌(结肠癌直肠癌)28、肠痨(肠结核)29、小肠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30、肠痈(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31、脱肛(直肠脱垂)32、气腹痛(胃肠痉挛)33、肠郁(肠道神经管能症肠道易激惹综合征)34、肠痹(麻痹性或功能性肠梗阻)35、肠结(机械性肠梗阻肠粘连)36、脾约(习惯性便秘)37、脾痿或脾消(吸收不良综合征)38、脾水(营养不良性水肿蛋白丢失性胃肠病)39、肥气(巨脾症门脉高压症)40、胰瘅(急性胰腺炎)41、胰胀(慢性胰腺炎)42、胰痈(胰腺脓肿)43、胰癌(胰腺癌)44、消渴(糖尿病)45、消渴厥(糖尿病昏厥)46、痔疮(内痔外痔混合痔)

第七章肝系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消化肝胆系统疾病类)1、肝痈(肝脓肿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2、肝痨(肝结核)3、肝癖或肝痞(脂肪肝)4、肝著或肝胀(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5、肝积(肝硬变)6、鼓胀(肝硬变腹水腹内癌肿结核腹水)7、肝瘤(肝内囊肿肝血管瘤)8、肝癌(原发性肝癌)9、肝厥(肝昏迷)10、胆疸(胆汁淤积性*疸)11、血疸(溶血性*疸)12、蚕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13、胆瘅(急性胆囊炎)14、胆胀(慢性胆囊炎)15、胆石(胆囊结石肝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16、胆癌(胆囊癌胆总管癌胆囊肉瘤)17、蛔厥(胆道蛔虫病)

第八章肾系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类)1、风水(血管神经性水肿)2、皮水(急性肾小球肾炎)3、石水(慢性肾小球肾炎)4、肾水(肾病综合征)5、正水(急进性肾小球肾炎)6、溢饮(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水肿)7、肾瘅(急性肾盂肾炎)8、肾著或肾着(慢性肾盂肾炎)9、肾痈(肾积脓肾周化脓炎症)10、肾垂(肾下垂)11、肾痨(肾结核)12、肾癌(肾细胞癌)13、肾厥(尿*症昏迷)14、肾衰(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15、热淋或急淋(下尿路急性感染)16、劳淋(慢性下尿路感染)17、石淋(尿路结石)18、痨淋(膀胱或肾结核)19、膀胱癌(膀胱癌)20、癃闭(尿潴留)21、精癃(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生症)22、遗尿(习惯性遗尿)23、尿崩(下丘脑垂体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24、小便不禁(小便不禁)25、尿道瘘(尿瘘输尿管瘘)26、缩阴病(恐缩症)27、黑疸(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28、遗精(性神经衰弱症)29、早泄(早泄)30、阳痿(阳痿)31、强中(阴茎异常勃起)32、不育(男性不育)

第九章 瘿、痹、痿、瘤等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结缔组织系统和肿瘤疾病类)1、气瘿(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地方性甲状腺肿)2、肉瘿(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3、石瘿(甲状腺癌)4、瘿气(甲状腺功能亢进)5、瘿劳(甲状腺功能减退)6、侠瘿瘅或侠瘿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7、痹证(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肉炎)8、尫痹(类风湿性关节炎)9、热痹(化脓性关节炎)10、肌痹或肉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11、筋痹(嗜酸性粒细胞性筋膜炎)12、皮痹(硬皮病)13、血痹(雷诺病红斑性肢痛症)14、脉痹(多发性大动脉炎)15、骨痹(退行性骨关节病)16、偏痹(坐骨神经痛)17、脊痹(强直性脊椎炎)18、落枕(落枕)19、项痹(颈椎病颈椎综合症)20、肩痹(肩周炎)21、腰痹(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22、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双膝风湿性关节炎)23、足跟痹(足跟骨刺)24、肢痹(营养缺乏性神经病变)25、痛风(痛风性关节炎)26、肌痿或肉痿(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27、筋痿(帕金森氏症)28、痿辟(神经性进行性肌萎缩)29、肢痿(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炎)30、腓踹或转筋(腓肠肌痉挛)31、肉痉(僵人综合征肌强直症)32、眉棱骨痛(眶上神经痛)33、胁肋痛(肋间神经痛)34、侏儒(垂体性侏儒)35、肥胖病(肥胖病)36、干燥病(干燥综合征)37、脚气(维生素B1缺乏病)38、青腿牙疳(坏血病)39、糙皮病或癞皮病(烟酸缺乏病)40、狐疝(腹股沟疝)41、腿风(不安腿)

第十章中医肿瘤病、妇科病、眼科病、耳鼻喉科病、肛肠科病、皮肤科病、外科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同科疾病类)1、癌痛(癌症疼痛)2、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3、脂肪瘤(脂肪瘤)4、神经鞘膜瘤(神经鞘膜瘤)5、美容(美容)6、月经病(痛经闭经月经不调月经量多或少)7、月子病(附件炎宫颈炎白带过多阴痒症)8、崩漏(子宫功能性出血)9、子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附件血管瘤)10、子宫癌(子宫内膜癌)11、乳癖(乳腺或小叶增生乳房纤维瘤)12、乳岩(乳腺癌)13、不孕(不孕症)14、性冷淡(女性性冷淡)15、胎位不正(胎位不正)16、视瞻昏渺(中心性视网膜炎)17、高风雀目(原发性视网膜色素性病变)18、脓耳(化脓性中耳炎)19、耳鸣(神经性耳鸣)20、鼻窒(慢性鼻炎)21、鼻槁(慢性萎缩性鼻炎)22、鼻渊(鼻窦炎)23、鼻息(鼻息肉)24、喉痹(慢性咽喉炎)25、口疮(慢性口角炎)26、眼疾(多种眼睛疾病)27、手癣(鹅掌风)28、白庀(银屑病牛皮癣)29、风疹(荨麻疹)30、痈疮(化脓性软组织炎)31、脱发(脱发)32、痔疮(内痔外痔混合痔)33、扭伤(关节扭伤)34、骨折(骨折)35、跌打损伤(跌打损伤)36、瘫痪(瘫痪)

我这个相亲经历,和那个标题为《关于我3月的一次相亲。》几乎一模一样,可能稍微比他好一点点。

本人今年25,今年大年初3,我妈给我介绍了一个相亲妹子,23岁。没有媒人,是街坊也是她的嫂子直接带到我家里面来的。(她跟她嫂子关系特别好)妹子特别害羞,在我家见面全程躲在她嫂子旁边,我根本看不到她的长相,身材很廋,那种病态的廋,(后来才知道cm,35KG)。然后聊了几句,让我们加

分享 转发
TOP
2#
白癜风专家程少为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index.html
病从何来?

古人云,“宁事温补、勿事寒凉”.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从小生活在空调、冰箱、冷饮无处不在里,女性们更是为了美丽穿露脐装,露背装。大量使用寒凉药物,激素。

贪食生冷食物,甚至常年穿裙子骑电动车,损耗了身体的阳气,造成免疫力低下,身体各系统功能失调,被寒凉所伤,而引发了各种疼痛,亚健康,终身病,慢性病。

2病从何去?

最好的办法是灸关元穴,和足三里,中脘穴。补充身体的元阳。这是治本。同时配合灸局部疼痛点。这是治标。

3足三里有什么作用?

经过大量的案例表明常灸三里穴,能够防治二十多种疾病,又无一丝的*副作用,确实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强壮身体、提高人体免疫、增强抗病能力、有益寿延年的功效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

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对于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灸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

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能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4感冒怎么灸?

灸大椎,效果非常快,大部分患者灸一次就可以治好。大椎穴要灸到皮肤发红发潮为佳;每次操作做到有汗微出效果最好。

5体质热的人是不是不能灸?

灸具有双向调节功能,经过的传导,来调整身体的寒热虚实。热症施灸,《类经》说“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起窗,如揭起被,皆谓之发”,艾火施灸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

从而达到“火郁发之”的散热退热祛邪外出的目的,所以称“火有拔山之力,开门驱邪之功”。所以,大家不必害怕,我们身体的功能很神奇,正气内生,寒热之邪自然出矣。所以热性之人可灸!

比如,对于扁桃体发炎,咽喉疼痛牙痛的患者,灸大椎,大部分患者会感觉咽喉有湿润感,症状减轻。

6遗精怎么灸?

灸关元为主。配合中脘,足三里。睡觉前也可以灸涌泉穴。

7艾灸有没有季节的?

没有。任何季节都可以灸。网友问,有人说夏天不能,灸夏天是往外发的,灸是往里的,说是会冲。类似这样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四时皆可扶阳。虽然春天树木发芽时人体的病容易复发。

此时人体阳气生发,灸时效果比较好,以及冬病夏治,三伏天灸时效果比较好,等等,都是相对而言,但是夏天艾灸,除湿驱寒,多出汗效果更好些。

如果有什么毛病,早灸早好,根本没有必要等到特定的节气再灸。

8为什么艾火能壮阳气呢?

古代燧人氏以艾绒钻木取火,见艾可以产生火,古人就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艾之火是纯阳之火,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灸火连续燃烧,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又因和脏腑相互联系,能使阳气通达。

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称之为,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元阳,为之真阳,是阳气活动的动力。

也可以说关元,是阳气之源,不懈的灸关元,可以打通,大补元阳。再加上艾灸的特殊配方,使得艾燃烧时产生特殊频率的辐射,使其补阳之力更加显著,从而达到养生壮阳之功。

9为什么有些人艾灸后会暂时有疾病加重的反应?

艾灸后常常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交战的正常现象,那么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他也不会轻而易举的乖乖就范。所以这时候就免不了有反应,你用艾灸的方式激发正气想把赶出,那么就先顽强抵抗。

这时的正气不足,而旺盛的时候,当然你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出来。当你逐渐艾灸,体内慢慢累计了很多正气的时候,这时的病邪就会逐渐地赶出体外了。

10灸后出现口干舌燥怎么办?

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这种现象表明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或者小米米汤。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

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

11什么情况下不能灸?

1)孕妇不灸

2)严重心脏病慎灸

3)局部红肿热痛慎灸

4)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5)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6)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病患者等忌灸。

12针与灸有什么区别?

针只能通经脉,不能补元阳。灸在补元阳的同时也能通经脉。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使用灸法。

13不知道穴位能灸吗?

能,那里不舒服灸那里。中医把这种方法叫阿是穴或天应穴。局部疼痛点必定是那里气血经脉不通造成的,灸局部可以直接通经脉,调气血,驱病邪。

14艾味有害吗?

艾味无*。人类用艾的历史上万年。现在研究表明,艾烟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有几十种。而且,在临床中发现,艾烟对戒烟有非常显著而快速的作用。

15暖水袋或红外线理疗仪或电针能代替艾吗?

不能。艾燃烧时能产生特殊的短红外线,渗透力是普通长红外线的3到4倍,对人体的渗透力在10mm以上,能够激活细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体特殊免疫力。艾灸同时具有自动找病位和通经脉的功能。

中医研究机构用其他药材好其他各种物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射线等等与艾做对比研究,结果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完全替代艾。人类上万年唯独以艾为主做灸的原材料,自有原因。艾灸以打通作为根除慢性病终身病的基础,唯一选择只能是艾。

16艾灸的隔衣服灸盒灸法有什特点?

使得渗透力源源不断的作用于所炙之处,不但方便,舒服,而且治疗效果比直接灸或其他工具更加好。

17灸时可以配合食疗吗?

可以。艾灸在使用一周之内,大部分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大大改善。体质虚弱的可以吃一些高质量的饮食。火气大的喝小米米汤。肿瘤患者每天早上吃薏苡仁粥,能够有效防止复发。

18灸后口干眼涩起疙瘩,是不是灸的上火了?

不是。是灸把你体内本来淤积的燥热之气被灸宣泄出来了。再灸,这些燥火就没有了。灸火不伤人。喝水既可。晚上小米粥最养人。

19灸时饮食注意什么?

宜清淡,忌辛辣。

20灸是不是伤阴上火?

这种观点是受温病学派的影响,想当然得出的结论。有患者常常灸关元几个月,没有上火。亲身实践,自有结论。

21艾灸的四穴养生有没有时间讲究或先后次序?

随时可灸,因为人体随时在消耗。没有先后次序。怎么方便怎么来。

22阴虚能灸吗?

认为火证和阴虚不能灸这是个天大的误区。许多人把中医辨证论治的阳虚,阴虚,燥热和艾灸的纯阳混为一谈了。灸是用火调动人体的气机,调体已经出现不平衡的各系统功能,灸是补纯阳的。元气足,气血寒热虚实自会调和。

23不论寒热虚实都能灸吗?

《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24为什么针药无愈的病症灸能治愈?

是因为针刺是通过调动元气来通经脉的,如果患者元气足,以针通经脉,疗效立竿见影;如果患者元气虚,无足够元气可调,自然疗效不佳。而元气虚弱的人。

一般胃功能吸收极差,是很难完全消化吸收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不经过肠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

25长期体质虚弱者怎么灸?

灸关元,中脘,足三里。

26自汗盗汗怎么灸?

自汗、盗汗实际都属于阳虚证,而绝大多数中医却都认为盗汗属于阴虚。盗汗出现在夜间,夜间虽然是阳气潜藏之时,然而夜间却是阴盛之候,阴(邪)盛可以逼阳于外,阳浮外亡,故汗出,曰盗汗。灸关元。

27咳嗽怎么灸?

治内伤咳嗽,用重灸关元穴或中脘穴的方法,可以完全治愈。若想快速止咳,也可先灸肺俞各5~10壮,不可过多。

现在喉源性咳嗽非常多,根本原因是咽喉局部过敏引起,输液或止咳药效果不佳。特点以咽喉发痒即咳嗽。临床常用甘草片,咳特灵,感冒通同时服用,严重者加止嗽立效丸。效果极佳。

28总是不断的感冒怎么灸?

平时灸关元,足三里,中脘,提高免疫力。感冒时灸大椎。不论寒感冒还是火感冒,都可以灸大椎。

29类风湿怎么根治?

由于阳气虚弱,同时久居湿地,才会造成风湿和类风湿病证。在发达国家,类风湿病被称为第二号癌症,西医认为是不治之症,只能用激素来减轻患者的病痛,而用中国的灸疗,治愈率非常高。

若用重灸法,对关元穴、中脘穴施以重灸,当灸至壮以后,热量会通窜到四肢的各个关节,未有不愈者,从临床实践的经验和理论来看,灸法是根除类风湿病的最有效方法。

灸关元,中脘,足三里,以及局部疼痛点。

30腰椎骨刺、颈椎病怎么灸?

治疗腰椎骨刺只在患处重灸即可,方法与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方法相同。同时灸关元,中脘,足三里。颈椎病主要是长期低头工作造成的,长时间低头会使颈部肌肉紧张而劳损,治疗应以灸大椎才能治愈。

正在分享此文章

长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