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后的女性,多数都有面临这样的尴尬:肚子松垮、小肚腩消不了、膀宽腰圆瘦不下来、甚至腰背疼痛难忍等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时代的女性在面对产后的各种身材变样,大多数都是积极改变的,但是有的产后女性可能用的方法不对,生娃后大肚腩还是消不了。
生娃后大肚腩消不了?腰背痛?
警惕腹直肌分离!
有研究表明,产后6-8周的产妇,阴道分娩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为60.3%,剖宫产发生率为70.8%,2次及以上剖宫产的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率90.8%[1]。
参考文献:
[1]周碧华,廖丹梅,韦林宜,等.例产后6~8周妇女盆底筛查[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5(1):50.
认识产后腹直肌分离?
女性在怀孕过程中,尤其到了孕晚期,增大的子宫会使腹壁扩张延伸,腹白线被牵拉变薄变宽,两侧的腹直肌会从腹白线的位置向两侧分离,腹直肌间距增大。一般产后2-3天仍会有2-4指的分离,在产褥期腹壁张力逐渐降低,腹直肌逐渐向中间靠拢,产后半年内恢复至孕前状态。但如果遇到腹壁本身薄弱、或者双胞胎、胎儿过大、羊水过多、或者多次生产等情况时,产后半年腹直肌仍然不能回到原先位置,间距大于2cm,即2指,称为腹直肌分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是剖宫产还是顺产,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腹直肌分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同的产后妈妈,腹直肌分离的类型也有不同的形态,但是都属于分离状态:中间分离型、下端分离型、上端分离型和完全分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腹直肌分离的危害
1、体型的改变
腹直肌分离会造成腹壁松弛,脂肪堆积,导致水桶腰、大肚腩,让很多产后妈妈失去自信心。
2、骨盆前倾
腹直肌对骨盆起到向上的牵拉力,防止骨盆前倾。腹部肌肉力量减弱就会容易导致骨盆前倾。
3、脏器移位
腹直肌分离严重者腹部支撑力减弱,使内部脏器下移,如胃下垂,出现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症状。
4、尿失禁、子宫脱垂等
腹直肌分离严重的,盆腹动力改变,腹压下降,引起排便排尿功能下降,也会导致盆底肌力失衡,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如尿失禁、子宫脱垂等。
5、腰背痛
腹直肌分离的程度越深,腹部肌肉越弱,人体对腰背部的压力就会越大,容易出现腰背肌的紧张,引起腰背痛,甚至有的产妇连起床都变得十分困难,影响正常的活动、休息、哺乳等。
腹直肌分离怎么自查?
仰卧两腿弯曲,暴露腹部,一只手在脐上、脐下从上向下用手指垂直下探,做抬头腹直肌收缩的仰卧起坐起始动作,腰部不要离开床面,如有腹直肌分离存在,手指可探入腹腔,感觉有深沟存在,两侧肌肉向中间挤压手指。如果感觉不到挤压,那么就把手指向两边挪动,直到找到紧张的肌肉,同时可以测量两侧腹直肌之间的距离。
正常情况腹直肌两侧之间的宽度不超过2指,或没有深沟存在。如超过2指的宽度,建议进行合理的运动改善,3指以上的建议就医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腹直肌分离有哪些治疗方法?
一、运动康复操
1、仰卧屈腿腹式呼吸:采取仰卧位,双腿屈曲,配合腹式呼吸,吸气鼓肚子、呼气收紧肚子,可以把一只手放在腹部,一只手放在腰背部,呼气收腹的时候腰背下的手感受到来自腰背的明显压力就是正确的。
2、站姿收腹:靠墙站立,保持中立位,后脑勺、背部和臀部贴墙,双手举过头顶,双脚距墙约30厘米,吸气准备,呼气收腹尽量使腰椎贴墙,吸气还原。
图片来源于网络
3、胸腰筋膜放松:通过泡沫滚轴进行腰背部肌肉和筋膜的放松是很有必要的,能缓解腰背痛,减少对腹部肌群的紧张牵拉,促进腹直肌的恢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电刺激疗法
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实施电刺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有助于明显缓解或消除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提升患者产后的康复及生活质量,减少妇科疾病的发生,加速腰腹部和盆腔组织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受损腹肌的有效收缩,改善肌群状态和功能[2]。
[2]赵松岩.仿生物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39(16):-.
LGT-手持式神经肌肉电刺激仪
手持式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组合
治疗腹直肌分离处方如下:
治疗频次:
产后42天,3-5次周,10次/疗程。
使用方法:
患者仰卧位,将2对电极片分别贴于腹中线两侧2cm,脐上2cm和脐下2cm各两片。
刺激强度:
刺激强度为患者感受到舒适的酥麻感,肌肉出现轻微震颤即可。
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